馬鞭草[馬鞭草科植物]

馬鞭草[馬鞭草科植物]
馬鞭草[馬鞭草科植物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馬鞭草(拉丁學名:Verbena officinalis L.),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,高可達120厘米,基部木質化,單葉對生,卵形至長卵形,兩面被硬毛,下面脈上的毛尤密。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,花藍紫色,無柄,花萼膜質,筒狀,花冠微呈二唇形,花絲極短;子房無毛,果包藏於萼內,小堅果。花果期6-10月。 馬鞭草多數生長於原野;原產於歐洲,中國華東、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。 全草供藥用, 性涼, 味微葳, 有涼血、散瘀、通經、清熱、解毒、止癢、驅蟲、消脹的功效。

基本信息

形態特徵

馬鞭草 馬鞭草

多年生草本,高30-120厘米。莖四方形,近基部可為圓形,節和棱上有硬毛。葉片卵圓形至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2-8厘米,寬1-5厘米,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和缺刻,莖生葉多數3深裂,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,兩面均有硬毛,背面脈上尤多。 穗狀花序頂生和腋生,細弱, 結果時長達25百米花小,無柄,最初密集,結果時疏離;苞片稍短於花萼,具硬毛;花萼長約2毫米,有硬毛,有5脈,脈間凹穴處質薄而色淡;花冠淡紫至藍色,長4-8毫米,外面有微毛,裂片5;雄蕊4,著生於花冠管的中部,花絲短;子房無毛。果長圓形,長約2毫米,外果皮薄,成熟時4瓣裂。花期6-8月,果期7-10月。

生長環境

喜乾燥、陽光充足的環境。對土壤要求不嚴。喜肥, 喜濕潤,怕澇,不耐乾旱,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長,但以土層深厚、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長勢健壯,低洼易澇地不宜種植。

常生長在低至高海拔的路邊、山坡、溪邊或林旁。

地理分布

產中國山西、陝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雲南、新疆、西藏。全世界的溫帶至熱帶地區均有分布。

栽培技術

選地播種

選地與整地

選擇土層較厚的壤土或沙壤土為種植地。翻耕,深18~25cm。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2000~2500kg作為基肥,撒勻。做成上寬50cm、高15cm的畦,耙平畦面,兩畦間留作業道25~30cm。也可以做成農田小壟。

播種

時間為4月下旬~5月上旬。開溝條播。首先將畦面土耙細,在距畦邊5cm處順畦開溝,行距25~30cm,溝深15~2cm,踩平底格,再施少量生物肥做底肥,每畝用量15~20kg。肥上覆土少許,將種子均勻地撒入,覆土厚度1~1.5cm,稍加鎮壓。每畝用種量0.5kg。

田間管理

在溫、濕度正常的情況下,播種10~20天出苗,當株高5cm時間苗。由於是採收地上全草,因此,不必刻意留單行,但每行上的植株間距應保持在10cm左右,以利分枝和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空間。間下來的小苗可再移栽它地。結合鋤草進行鬆土,並適當進行根際培土。土壤過於乾旱時應及時澆水,以保證植株正常生長的需要。除草是田間管理的經常性工作,防止草荒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之一;因此,要做到見草即除,做到田間無雜草。多雨季節要注意田間排水,雨後要及時鬆土,防止表土板結而影響植株的生長,鬆土既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能,又減少了病害的發生,具有事半功倍、一舉兩得的效果。

留種

優良的種子是獲得高產的基本條件,因此,應單獨設立種子田。株距15~20cm,行距20~25cm。要加強田間管理,花前適當增施磷、鉀肥,這樣可使籽粒飽滿,以獲得更多的良種。

當有75%~80%的種子成熟時,將植株割下來,置於通風良好的背陰處4~6天,再進行脫粒;除淨雜質和癟粒,晾曬3~4天,將種子裝入潔淨的布袋,放於通風的庫房中,以備翌年種植。

病蟲防治

根據種植的結果來看,未發現有較為嚴重的病蟲害發生,只是田間長時間的大量積水有根腐病發生;因此,只要及時排水、鬆土就可以避免。藥物防治以50%的多菌靈500~600倍液根部澆灌即可,嚴重時隔7~10天再進行1次。

植物文化

柳葉馬鞭草 柳葉馬鞭草

在基督教中,馬鞭草被視為是神聖的花,經常被用來裝飾在宗教意識的祭壇上。此外,在過去一般人認為疾病是受到魔女詛咒的時代里,它常被插在病人的床前,以解除魔咒。在古歐洲,它被視為珍貴的神聖之草,在宗教慶祝的儀式中被賦予和平的象徵。 在文藝作品中對吸血鬼有克製作用。

植物花語:馬鞭草花語——正義、期待,純真無邪(白色馬鞭草),期待自己的愛情回來,同心協力、家和萬事興(紅花馬鞭草)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